为进一步凝聚武汉大学文科青年力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5月29日上午,“共同体:真实与建构”深度工作坊在bwin必赢举行。活动由bwin必赢、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共同主办,40余名文科学院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学子就“共同体”这一话题展开研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到会发言,bwin必赢主持工作副院长刘伟策划主持。
活动策划人刘伟分享了深度工作坊“选题”和“选人”的历程。他表示,“共同体”这一主题,在党和国家倡导的大语境之下,其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契合了中国的社会气质。“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今天来自武汉大学不同研究领域的14位青年学者,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共同体”的“古与今”,“大与小”,“名与实”,“内与外”以及“变与不变”等议题。他希望本次活动不仅增进文科青年学者之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研讨带来更多对话与碰撞,给参会的青年学子带去更多学术思路和启发。
历史学院胡鸿以“中国古代的族群与共同体”为题,以历史之名,从古至今对族群观的概念进行梳理,并以“古代族群观”为例,提出“共同血统”、“共同文化”、“共同政治”三种共同体的生成链条和作用机理。
哲学学院杨云飞以“公共理性与共同体”为题发言之前,就不同概念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对胡鸿的发言进行回应。他认为,血统、文化和政治之间可能很难用一个单向的箭头来进行关联,这三者也有可能是黑格尔意义上交互因果的作用。之后,他谈到希腊城邦的共同价值基础和罗尔斯政治理性的作用,并提出当代中国共同体的建设,不能基于罗尔斯式单薄的政治理性,而是应将文化作为核心因素。
文学院李松以“文化认同与华语电影共同体”为题,对海内外学者关于“华语电影”的论争焦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华语电影”研究应超越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寻找对话与共识;同时应抛弃“自我”和“他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文化主体间性考察华语电影的跨国、跨文化、跨语言的流动性。
社会学院张杨波以“社会学视野中的共同体”为题,从“被遗忘的滕尼斯”到“重新发现滕尼斯”,介绍了“共同体”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流变,辨析了共同体与社区的区别,提出从历史视角、内部思想史与外部社会史的概念演变、共同体概念创造性转化来构建中国社会学概念。
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以“信息传播与共同体”为题,分享了认同传播机制为连接感、仪式感、集体记忆、共享经验和理解以及传播动员五大脉络,提出“人们需要怎样的真实”这一问题,并指出当代认同传播可能会遇到匀质的、碎片化的、填充性的时间的影响。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以“空间生产与文化共同体”为题,从空间生产基础理论及其表达出发,系统阐释了空间生产理论精髓及其应用,论述了从文化空间走向文化共同体的内在逻辑,结合当下中国文化实践,提出了虚拟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从空间到场景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等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绍东以“共同体的经济基础”为题,从政治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指代对象和现实形态两种争论点出发,以“劳动力所有权”视角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路径探索。
bwin必赢曹龙虎以“共同体的概念史”为题,详述了共同体概念史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从民国时期开始,到1930年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日本的中国研究,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话语在学界的流行。二是作为政治修辞的共同体内涵,“共同体”或许是可以利用的话语资源。
bwin必赢吕普生以“共同体的边界”为题,提出共同体边界的基本原理至少要涉及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共同体的边界;共同体的边界是怎样形成和变动的;把共同体联结在一起的核心纽带是什么?共同体的边界对于共同体及其成员有何功能或作用。由于存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共同体,吕普生选取了族群共同体作为分析对象,认为族群共同体的边界问题跟其它共同体存在共性但也有差异。他着重从地理维度、身份维度、认同维度和功能维度讨论了族群共同体的边界以及不同维度下族群共同体边界的基本特点。其中,功能边界涉及到共同体的目标范围、共同体公共权力的边界和内部成员个体权利的边界。无论是公共权力边界还是个体权利边界,都需要去搞清楚它的上限和下限问题。
bwin必赢冯川以“村落共同体的名与实”为题,在理论层面梳理了村落共同体作为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在经验层面,总结了日本学者关于村落共同体正反两面的争论,以及试图超越“村落共同体”这一概念而进行的论道。
bwin必赢王增文以“社会保障与社会共同体”为题。他表示,在提升社会对资源的分配意义上,社会保障和共同富裕有着类似的使命,不同社会保障的结构决定了小范围共同体的差异性。他认为,应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搭建共同体,并强调需要在执行层面坚持立契约、守契约的精神,通过权责来编织社会。
bwin必赢容志以“应急状态与共同体重塑”为题,从项飙“消失的附近”概念出发,分析了数字社会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活空间分离的状态;讨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消失的“附近”以生存共同体的形式得以再现和重塑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并针对“这种重塑和再现是暂时的,还是可持续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bwin必赢邢瑞磊以“作为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提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是解决信任缺失问题,结合自然联系、社会联系和共同体生成的逻辑从历史、政治策略和传播等视角对信任的形成、概念和要素构成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关系实在论”、情境主义、过程主义和关系主义等共同特点,是新时代中国超越信任赤字问题,逐步实现作为一种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性贡献。
bwin必赢刘天阳以“安全共同体”为题。他从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前期发展阶段出发,强调共同体还是一种愿景,不能因果倒置,并且无法通过简单消除单一的特定意识形态来实现安全,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立体结构,涉及本体论层面诸多隐晦元素。西方民众的对华威胁感知是多样的,但其受害者感的增强会使一些民众更倾向于接受以暴力与极端手段解决国际矛盾。
中国传统研究文化中心余来明对活动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活动对“共同体”这一关键词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讨,对自己的研究有诸多启发。对当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来说,古今中西的“共同体”观念不仅是重要的概念工具,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他希望将此次活动作为一个开始,将更多共通性话题引入活动中,让武大文科青年学者进行头脑风暴和对话,从而形成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特色和领域。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杨敏介绍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追踪前沿、聚焦热点、倡导原创、注重综合” 的办刊理念,以及近年推出的各类特色专题栏目。她指出,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着平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武汉大学文科学报将加大对校内中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展示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优秀中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
活动结束之际,刘伟总结,学者们的发言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且彼此之间有呼应和互动,交流纯粹,启发深刻。同时,他希望把此次活动作为开端,聚焦式的学术工作坊能够持续举办,从而形成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