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晚,“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3期在学院332教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黄冬娅老师主讲,bwin必赢的刘伟老师主持,主题为“商人的崛起?——政治学视野中的政商关系”。论坛吸引了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韩冬临、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的强舸、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游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学系的罗雪飞、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罗干、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陈元欣、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帅和社会学院的戴洁、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冯洁菡和社会学系的张杨波,以及本院的上官莉娜、楼笛晴、陈刚、朱海英、付小刚、曹龙虎。另外,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特邀嘉宾武汉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王磊、东科创星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总经理朱自芳、武昌区团委副书记程康平和本院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同学。
在发言中,黄冬娅老师首先指出,有别于社会学从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政商关系,也有别于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政治关联、产业政策的角度研究政商关系,政治学更关注商人是否会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他们的政治影响又会怎样。由于中国正处于全能主义国家的转型、政党国家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之中,因此对政商关系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这种转型的独特性。随着中国商会、行会的脱钩改革和“去行政化”,中国共产党需要探索新的机制(不局限于非公党建)去规制自身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的商人群体,并更好地赢得他们的政治支持。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商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的政治吸纳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商人,而对商人以组织化参与方式提出的诉求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去调适。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生活来说,商人的崛起或许意味着他们会更多地从寻求影响政策执行转向影响政策制定,更多地从个体行为转向组织化行为,而原先他们作为国家盟友的身份也会转向于一定程度上的批评者。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来说,如何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重构“亲、清”的政商关系,仍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课题。
黄冬娅老师的发言引起了论坛参与者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商人本身的分层很严重,要区别对待,而且不能将目前对商人的政治吸纳说成是个体吸纳,因为制度设计上考虑的是企业家的代表性;有的指出搞非公党建是为了与社会、群众更好地建立联系而不是为了管控非公企业,并且商人批评政府也未必意味着他是“挑战者”或与政府利益不一致;有的认为对谁是商人应有更清晰的界定,另外要考察政商关系单看广东地区似乎不充分,如能进行各地区的比较研究将会更有价值;有的认为把商人从盟友到批评者看作一个整体趋势似乎不妥,需要分层次地去看;有的提出商人在不同阶段对政府的态度不同(从虚荣心满足到资源依赖再到需要安全感),因此应分析商人与政府交往的源动力;有的提出研究政商关系不能只站在政府的角度去研究,也要考察商人群体对新型的政商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还有部分老师分享了自己近期对企业家和商人群体的类似研究……对于大家提出的某些问题和观点,黄冬娅老师也一一做了简短的回应。
在论坛最后,主持人刘伟老师作了三个方面的总结:一,政商关系作为中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学术界已有相关的大量研究,但黄冬娅老师致力于从政治学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出发,对当代中国的政商关系展开实证调研和探究,在学术上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二,黄冬娅老师的研究,能够呈现中国政商关系的具体过程和内在面向,并充分注意到中国政商关系在缘起、过程和前景方面的独特性,这对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演进逻辑是非常重要的。三,与前几期论坛略有不同的是,这次论坛不仅吸引了前来武大开会的武汉市外的部分政治学者,更吸引了武汉市内统战部门的个别领导和商界的个别精英,学术界和实务界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既向在场的师生充分呈现了中国政商关系的全息图景和具体细节,也进一步提升了整场论坛的对话性和针对性。今后论坛仍将继续举办,欢迎武汉地区各高校的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与。(政治学系供稿)
附: “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2期:城管困局与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路线(主讲:吕德文),网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