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2日,2014年第八届bwin必赢“珞珈国是”论坛收到214篇论文投稿,其中,行政管理类107篇,占比50%;社会保障类33篇,占比15.42%,政治学类19篇,占比8.88%;国家关系和社会学类分别10篇,分别占比4.67%;公共政策类6篇,经济学类4篇,马克思类4篇,公共经济类4篇,NGO类2篇,公共文化类1篇,这6个类别共占比9.82%;其他类别14篇,占比6.54%。
为方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来稿情况,学术部制作了来稿信息统计表,选取40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并附上摘要,以便大家了解文章内容。在来稿信息统计表中,行政管理类16篇,占比40%;公共政策类2篇,占比5%;社会学2篇,占比5%;社会保障类10篇,占比25%;国际关系类6篇,占比15%;NGO类2篇,占比5%;政治学类6篇,占比15%。
类 别
| 姓 名
| 题 目
| 关键词
| 摘 要
|
行政管理
| 陈泽文
| 再论科层制:中国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
| 科层制;政府改革;路径选择
| 科层制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和工具,是现代社会治理中最重要最强大的组织制度。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恰恰是其对效率、稳定、公平内在价值的实现,使在面对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困境时,需要通过合理明晰改革权责关系,制度化建构政府改革的机构规范、多途径完善政府改革的角色规范、多举措树立政府改革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为改革提供规范化保证。
|
徐畅
|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公车制度改革探析——基于对《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的文本解读
| 公车制度改革;制度变迁;地方政府;第一行动集团
| 新近颁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虽涉及公车制度改革,但由于可操作性低、违规成本低等缺陷,作用有限。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现阶段我国公车制度改革陷入了所谓“路径依赖”困境,主要表现为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地方政府对改革进程的阻挠。为此,需要第二行动集团即中央政府在制度框架内进行推动,同时还需要在制度框架外有效使用公共监督机制。
|
黄玉玲
|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
| 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本文通过两个案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引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即:跨乡镇行政区划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然后论证了这三种资源优化配置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可行性,并构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基层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重新定位。力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供给机制,弥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
廖志明
| 论基层治理善治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Y县为例
| 基层治理;善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治理的核心和基石在于基层 治理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基层治理模式应逐步以善治为导向,以Y县的实证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对基层治理善治具有推动作用,促进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
田菁
|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与完善——基于《第五项修炼》的反思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五项修炼
| 学习型组织共有三种模式,其中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模式就是《第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第五项修炼》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其他四项修炼的核心。此外《第五项修炼》还揭示了支配事件的系统基本模式之一——转移负担模式。在今天,这一管理理论对于我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行政管理体制的7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问题仍层出不穷。本文首先阐述了《第五项修炼》的主要理论,运用转移负担模式对前6次改革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规定,最后从五项修炼的视角分析它们给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
张哲飞
| 简析“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行政法建构 --基于对茂名市反对PX项目事件的解读
| “回应型”治理模式;群体性事件;行政合法性;
| 伴随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更加关注行政相对人主体地位的“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行政机关管理特权模式。考量到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大、频率高、治理成本高的特俗特点,传统行政治理在应对此类事件时极易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结果。“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式是在反思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参考哈贝马斯的商谈模式与马克思•韦伯的公共理性等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构建的一种极具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本文基于对茂名市反对PX项目事件的解读,探究行政法制度建构“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路径。
|
周灵
| 行政许可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总体设计探析
| 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总体设计
| 随着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公共部门内部组织改革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也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有限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借鉴,构建了政府职能转变下的公共治理理论模型。接着,本文探析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设计,分析了其顶层设计及其相应路径。最后,基于行政许可视角,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设想,认为需要在《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框架体系下,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并积极优化行政许可流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体系。
|
雷皓桦
| 网络治理的悖论
| 网络治理;悖论;操作层面;组织层面
| 许多学者认为,网络治理是解决国内及国际一系列治理问题的重要方案,视其为政府与市场机制的补充机制,能很好地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缺陷。然而,网络治理固有的悖论总使该机制无法发挥最优效果甚至出现失灵导致网络破裂。当前关于网络治理悖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操作层面,然而,网络治理的组织层面也存在着一系列悖论。通过对这些悖论的分析,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
潘荣坤
| 新时期土客冲突事件预防及处置研究
| 新时期,土客冲突,预防,处置
| 由于新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的乡城流动,形成了新时期的客籍人员与土籍人员的紧张的张力关系,土客冲突事件是其一种激烈的表现。引起新时期土客冲突的原因包括表层原因、中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三个层面,冲突也具有这一时期的特殊的特征。预防新时期土客冲突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末端管理改革、户籍管理体制转型、城乡发展一体化角度着手。遵循科学的事件处置机制,避免土客冲突事件的激化以及扩散化。当然土客冲突也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
夏奇缘
|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探讨
| 新公共管理视角;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对策建议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运而生,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开始出现。新公共管理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积极意义,它迅速扩展,传入中国。如今,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正处于攻坚阶段,如何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总结了新公共管理中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对政府经济职能进行概述,梳理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历程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深入思考了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深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
高业庭
| 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武汉交警”政务微信为例
| 政务微信;公共服务;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APP
| 微信是政府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新型平台,顺应了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要求。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的特点表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便捷性、微信信息发布的精准性、微信支付功能的即时性以及微信互动的私密性等方面。借鉴“武汉交警”政务微信平台的运营经验,可从完善政务微信互动形式、拓展政务微信服务范围、构建政务部门配套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进行完善。
|
熊烨
| 治理浪潮下的中国治理制度变迁:动力、演进、展望
| 治理;制度变迁;动力;演进;展望
| 以我国的治理制度变迁为研究主线,分析了我国治理制度变迁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从规制维度、规范维度、文化认知维度三个方向对1978至2013年我国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做了描述,在此基础上,从总体模式、发展战略、核心要素三个方面展望我国治理制度变迁的未来走向。
|
姚金伟
| 政治晋升、财政激励和权力扩张:政府转型的行为逻辑分析*
| 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政治晋升;财政激励;权力扩张
| 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是探究中国模式的重要研究视角。近年来,转变政府职能、推
进服务型政府转型作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已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然而目前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型的经验研究仍然比较少,关于地方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行为逻辑分析更处于研究空白阶段。本文基于1995——2006年中国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公共服务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分布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推进服务型政府转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务型政府转型根本上是政府意志主导的,而不是公众需求导向的;对于政府意志而言,政治家的理性追求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为谋求政治晋升、财政激励和权力扩张。据此,本文提出一定的政策隐忧;如何有效克服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构成了学界和政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
黄玉玲
|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
| 资源优化配置; 农村公共服务; 供给
| 本文通过两个案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引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即:跨乡镇行政区划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然后论证了这三种资源优化配置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可行性,并构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基层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重新定位。力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供给机制,弥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
张景平
| 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执行的人才阻滞及消解
| 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执行;人才;胜任能力
| 为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购买服务政策。购买服务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政策执行人才,即掌握专业知识、拥有娴熟技能、具备工作能力及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政府合同管理人员、专家及社会工作者。然而由于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公务人员普遍缺乏合同管理能力,专家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社会工作人才供应总体匮乏,这都将使政策执行遭致阻滞,因此需要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等方面予以解决。
|
张攀
| 省市比较视角下的政府创新扩散:效能建设的考察
| 效能建设;扩散; 省市; 比较; 事件史分析
| 在过去十余年间,1999年发起于浙江省漳州市的效能建设已经被众多省份和地级市采纳。本研究结合政策扩散理论和组织创新采纳理论构建了一个效能建设省市扩散的综合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从省市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情境下政府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由Berry & Berry提出的政策扩散理论比组织创新采纳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竞争、学习、强制、公共压力在效能建设的省市扩散中起到不同作用。竞争和垂直强制对效能建设的市级扩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仅有学习推动了效能建设的省级扩散。此外,公共压力对效能建设省市扩散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现行政府绩效考核所呈现的缺乏社会参与的“逆向问责”体系。最后,文章对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
公共政策
| 邹祥生
| “嵌入—脱嵌”: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的政策网络分析
| 嵌入;脱嵌;政策网络;政策网络结构
| 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凤凰古城收费政策较少关注政府部门以外的行动者的相互作用对政策的影响。分析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中的政策网络结构及嵌入关系,可以发现政策网络结构、政策网络嵌入关系的差别、行动者脱嵌对凤凰古城收费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
张国庆
| 村民自治政策执行阻滞的利益主体分析及对策研究
| 村民自治;政策执行阻滞;执行悖论;利益主体;经济人假设
| 村民自治政策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广大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村民自治政策逐渐完善和成熟,但由于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导村民自治政策的执行悖论,造成政策执行的表面化、停滞化、暗动化等阻滞现象。为此,有必要在发展农村经济,奠定村民自治物质保障的基础上,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等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村民自治政策的真实性执行,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
社会学
| 霍鹏
| 暂时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 暂时贫困率;暂时贫困率分解;比较
| 目前,在中国存在数量较多收入徘徊在贫困线上、且缺乏有效的脱贫手段的群体,在中国区域、城乡之间,暂时贫困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在CHNS的有效样本中,25.87%的家庭出现了暂时贫困状况,远大于样本中出现的贫困率与长期贫困率;(2)就区域、城乡比较而言,经济落后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暂时贫困率要高于发达地区与城市地区。依据该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加大“能力扶贫”的力度,特别是对于贫困人群初、中级应用技术、技能的免费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各项一体化政策,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
王欣
| 转型视野下的社会自主性何以可能——评波兰尼的《大转型》
| 大转型;双向运动;社会自主性
| 19世纪的西欧,一直受社会关系所规制的市场在古典经济学家的主张中不断扩张,并试图脱嵌于社会、用逐利的市场原则来宰制社会的伦理道德,引起整个社会的反制,社会力量在自保运动中崛起。波兰尼的双向运动作为对大转型的经典分析,挖掘了市场经济下深层的社会自主性力量。在市场无限扩展、社会顽强反抗的双向运动中,社会力量对市场侵蚀的反抗不仅仅表现在虚拟商品对市场经济原则的反叛,同时也表现在市场经济内部、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组织对“无情理性人”的压制、对经济原则的社会性规范和对生产组织的全面管控等,社会的自主性通过人格的非经济化需求、自然的本原性要求、企业生产组织的保护诉求、社会的代言人——国家角色的干预等被全面唤醒。如今转型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由国家主导的这股社会自主性的力量正在从市场经济中挣脱出来,努力扭转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复原其本位,这是一种新的转型,更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重新诠释。
|
社会保障
| 刁亚洲
| 我国农村家政养老方式研究
| 养老;农村;家政养老方式
| 本文在对家政养老方式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了在农村发展家政养老方式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在农村推广家政养老方式的重要性,梳理了在农村推广家政养老方式的障碍,如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硬件条件的限制和家政养老服务机构或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规范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转变养老观念、加强农村家政养老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政府政策扶持的力度和加强农村家政服务机构或家政公司自身的建设。
|
刘元花
|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 ---兼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 城乡养老保险; 制度衔接; 可行性;问题
|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践行, 如何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通过介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解读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暂行办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
杨 翔
| 江苏省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及对策研究
| 养老金待遇;比较养老金;差异;对策建议
| 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异是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江苏省养老金待遇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地区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间以及性别间,且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针对三类差异分别提出了适当调整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完善养老金的增长机制;逐步取消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缩小工资水平的性别差异、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等对策建议。
|
张潘东
| 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谈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 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政策开始了向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演进,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入。文章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视角,探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试图找到协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可操作化路径。
|
刘斌
|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新思考
| 农村;养老;问题;新思考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各种方式,然后指出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农村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滞后。并且相应的提出了几点新思考,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兴办各种老年人互助组织;引进商业保险基金增值模式,探索基金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农村社区养老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服务。
|
崔萌
| 凉山彝族自发移民社会保障缺失及成因探析 ——基于德昌县泸村的调查
| 自发移民; 社会保障; 凉山彝族
| 自发移民广泛存在于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并形成日益庞大的规模。研究以泸村自发移民社会保障缺失的事实为依据,探讨凉山彝族自发移民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研究发现,自发移民在社会救助、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迫切的需求,却均被排除在外。相关制度障碍、政府职能缺位、自身民主权利缺失,是导致自发移民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
樊禹彤
|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
|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主观意愿;实际需求
| 本文以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分别对农村老人生活照顾、医疗照料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意愿与需求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意愿与实际需求匹配与否的影响因素,得出:身体状况、对老年生活满意度评价及是否认为“儿女是父母年老后的最好的依靠”等因素会对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主观意愿与实际需求匹配与否产生影响。
|
徐强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绩效评价——基于全国四个省份1600余份问卷的实证研究
| 社会保障;建设绩效;公众评价
|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对全国4个省份1600余份问卷的调查数据,重点探讨公众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绩效的评价。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制度的减负作用、缩差效果距离公众的预期尚有较大差距。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制度覆盖面和济困效果方面成效显著,但在保障水平、低保获得方式、资格审查方面仍存较大问题。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方面,制度覆盖面偏低,保障水平偏低,缴费水平偏高,制度的公平性评价不高;医疗保险方面,制度的覆盖面较高,缴费水平适中,但制度的报销比例和减负作用距离公众的预期差距较大。社会福利中的教育福利方面,公众普遍表示当前的教育负担较重,迫切需要教育帮助,教育帮助的减负效果明显;住房福利方面,公众普遍表示目前房价水平较高,公积金对购房帮助明显,但公积金的缴费水平不高,覆盖面偏小,并且住房补贴实施范围有限。
|
殷宝明
| 养老金红利:理论与来自中国的实证
| 养老金红利;现收现付制;“乡-城”人口迁移;中国
| “乡-城”人口迁移会对城镇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制度内现存群体和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论文运用迭代模型证明了农村迁移劳动力能够提高城镇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内现存群体的养老金水平和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总效用,从理论上界定了养老金红利和其存在的条件。基于对存在条件的判断和规模测度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养老金红利存在于中国并有助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度过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
|
胡思洋
| 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
| 功能定位;成本转嫁;精神成本;宣传导向;征信体系
| 低保工作已经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确定低保对象甚至已经成为信访与干群矛盾的焦点。低保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贫困人群的最低生活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低保被权力异化了。错误的功能定位使低保制度失去了应有之义,同时导致工作上、认识上和宣传上的失误,人们甚至认为享受低保是一种社会身份,享受低保是公民权利,享受低保不仅没有精神成本,精神收益反而很高。本文对低保制度的功能重新定位,纠正工作上、认识上和宣传上的失误,在改革的过程中遵循路径依赖的原则,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建议如下:第一,提高享受低保的成本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成本,是实现分离均衡的条件;第二,明晰项目边界,防止项目之间的成本转嫁,低保项目不能用于维稳和作为乡村治理的手段;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救助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
国际关系
| 李 宁
|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间政府合作探析
|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政府间合作;
| 政府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增强区域内双边和多边政府间互信与合作。
|
王龙林
| 新殖民主义?中国介入如何影响非洲国家民主进程
| 中国;非洲;不干涉内政;民主进程
| 中国近些年在非洲的崛起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除开赞美之声外,大量的批评和抨击也随之而来。与传统的观点片面地认为中国的介入简单地恶化了或者促进了非洲国家的民主化不同,笔者认为中国的介入对民主化的影响视具体类型的国家而不同。在那些正在民主化和相对稳定的国家,中国的介入对民主化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那些蕴藏有战略资源的国家,中国的介入则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民主化进程。在那些正在面临战后重建的国家,中国则更多地扮演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推动战后重建的积极角色。本文将会首先提出一个鲜明的问题:即中国的介入究竟对非洲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接着,我将全面回顾前人对于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再梳理了前人看法之后,我将通过实证的方式抛出自己的新论点。然后,我将利用三个分别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我的新论点进行佐证。最后,我将简单地总结全文的核心结论。
|
刘青尧
| 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分析
| 新型大国关系;首脑外交;公共外交;对话机制;高层交往
| 处于转型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给中国外交带来不少考验。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指导中国对外开展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是中国在外交道路中的一个创新,也是对中国长期奉行的基本外交理念与政策的继承。通过以首脑外交为核心的高层交往,保持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机制,以及旨在影响外国公众对华态度的公共外交等三种主要路径,中国积极推动同世界上主要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他国对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的基本认可,大国各自的发展需要,以及地区及国际问题需要大国共同解决的现实,使得中国对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总体呈良好趋势。但是,由于中国自身仍面临诸多难题,中国与美、日等大国之间的摩擦与矛盾频发,再加上国际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等,使得中国未来实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面临着不少挑战。
|
成芳
| “美国的TPP战略”及其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美国;TPP战略;亚太经济一体化
| 随着亚洲经济地位的日益增强,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正发生深刻地变化。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其促进贸易增长、发展经济进而实施再平衡战略的重要途径。TPP起初是由亚太经合组织4国新西兰、新加坡、文莱和智利发起,美国的高调加入,给TPP涂上了鲜明的美国色彩。首先,美国加入TPP有其发展经济贸易、制衡中国、继续保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意图。另一方面,TPP的高标准也代表了未来贸易机制的发展方向。
|
朱慧
| 论建构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话语权——以对非援助为例
| 对外援助、国际话语权、中国援助体系、中国威胁论、负责任大国
| 对外援助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对外援助体系并不被西方社会和受援国认可,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批评。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外援助、实现中非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必须建构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话语权。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和批判,以及西方以“东方主义”与“负责任大国”交叉框架强势推行西方规则等;强调在建构话语权时,应突出中国援助体系的优点,指出了不足并给出建议。
|
李媛媛
| 浅析中欧在非洲能源冲突的未来走向
| 中非贸易;中欧能源冲突;定位与政策
|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非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非洲的能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开始挑战欧洲等在非洲传统势力的地位,中国与欧盟无论在能源利益上,还是在对非洲的政治政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中欧在非洲的能源冲突,无疑会加大欧盟对中国的不信任与偏见,但与此同时也给二者相互理解和改善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
|
NGO
| 刘艺
| 广东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 政策变迁;变迁路径;结社自由;公民权利
| 广东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走在全国前沿,其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广东省对其非营利组织作出与时俱进的变迁政策。政策是非营利组织得以发展的一种内生性变量,是决定非营利组织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公民结社自由的一大诱因,因此对其政策变迁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若干政策变迁的思考,力图总结出非营利组织发展政策变迁的路径与其政策变迁的社会意义等,从而探讨出如何更合理地去推进政策变迁以及更好地维护公民结社自由的权利。
|
耿静
| 政府扶持与社会嵌入:社会企业的生成逻辑——以道能幸福食堂为研究文本
| 社会企业;幸福食堂;政府扶持;社会嵌入;生成逻辑
| 在政府购买服务和非营利组织发展困境的背景下,社会企业的发展成为一种可行性的选择,近几年在就业、扶贫、环保、扶助社会弱势社群等方面社会企业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本文以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道能幸福食堂为研究个案,对其生存和发展路径中的“多重资源”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社会企业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嵌入的双重机制下,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嵌入的视角解读社会企业,这无疑对其他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政治学
| 孙海洋
|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共精神——基于公共政治哲学的视角
| 国家治理;现代化;公共精神;公共理念
| 公共性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本质性维度,这是由人类实践的公共性本质决定的。作为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公共精神不仅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而且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公共性平衡,必须以公共价值为导向,惟其如此,才能建构良序的公共政治空间。重塑公共精神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选择,也是化解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这要求我们以公共理念为基础,以法治思维为保障,以制度意识为关键,以公平正义为旨归
|
张帅
| 从“管理”到“治理”——实现国家 “善治”的一种新路径
| 管理;协同治理;善治
| 中国的历次改革都是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改革总是由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倒逼产生的。改革是在借鉴以往经验基础上的底层实践和顶层设计的结合,而绝非空想进行的理论堆砌,也不照搬他国的经验模式。通过本文对于善治的定义进行的分析可知,善治是一种人民和政府之间能够互相认可的一种治理状态,实质上是要求政府逐步将一部分权力转移到社会中去,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而在治理理论下的善治,依然强调的是一种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这就不仅仅要推行好的治理方针,更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然,一切发展目标都应该立足于国情与民情,慎重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治理模式,我们也应当相信,中国政府有对于实现国家善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郑吉峰
| 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现代转化
|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结构;现代化
|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首要的就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就一个准确、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三个层面构成一个具有循环性和超稳定性的橄榄型结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则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三元共治、协同治理;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
王连伟
| 中国运动式治理缘何发生?何以持续?——基于相关文献的述评
| 运动式治理;社会资源有限说;治理工具有限说;科层官僚制局限说;社会动员能力下降说
| 运动式治理作为国内一种比较典型的治理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其也是褒贬不一。通过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发生和运作机理的相关文献,我们尝试着去回答“制度化运动悖论”问题,即中国常态社会下为何反复使用运动式治理这一非常规工具,并初步归纳出了四种比较有解释力的研究途径:社会资源有限说,治理工具有限说,科层官僚制局限说和社会动员能力下降说。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运动式治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有限否定和类型化承认评判价值取向基础上,深入分析它的现实解释力和适用范围,结合新的情势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和形式。
|
岳非平
| 俄罗斯混合型政体治理模式研究
| 俄罗斯;普京;混合型政体;国家治理;政治转型
| 普京时代的混合型政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治理绩效,但也遭到诸多的非议和批评,评价混合型政体在俄罗斯政治转型中的地位既是一道复杂的学理难题。混合型政体理论丰富了西方比较政治中的政体类型学,是对将“选举=民主”观念的驳斥,但它低估了混合型政体在政治转型中历史进步性,对于混合型政体在治理中的作用更是陷入理论盲区。对俄罗斯转型的经验研究表明普京时代混合型政体的形成是迫于国家治理的失败,是倒逼式改革的产物,而这种混合型政治体制反过来增加了改革的动力,实现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同时,不可否认,混合型政体存在其固有的弊端,增强混合型政体的开放性是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亟待解决的政治发展难题,混合型政体只是俄罗斯向民主转型的中转站。
|
董海军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思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构成;功能;路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就其特征来说,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念认同、制度优势认同、制度发展认同的统一,也是历史评判、现实感悟的统一;既是政治意识性、动态稳定性的统一,也是实践性、社会性的统一。就其功能而言,对于坚定信念、凝聚正能量、消解价值认同危机、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制度体系良性运行等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进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与情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优势,来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